置身三角石下,周围松木蓊郁,流泉淙淙。仰望奇石,又恰似一只雄鸡引颈长鸣,故又称“雄鸡报晓”。此刻,当你在惊异中趋步绕石而过,回头再看那“雄鸡报晓”时,却又成了另一番景致,一座相依相偎的“姊妹峰”站在青山之巅,其峰顶松柏苍翠,石色斑斓,使人深感大自然的奇妙莫测。同一处景观,在不同位置观赏,竟然姿态各异,真是步移景异,令人叫绝。
告别“姊妹峰”,逆水而行,便到一夫挡关、万人莫开的一线天。这里两崖并立,若即若离,两崖中间只容单骑通过。而后复行数里,眼前便有巨石挡道,如一座雄伟的丰碑矗立,故曰“丰碑”,这里便是巴什涅座。那千里林带、万仞迭山尽收眼底,不禁令人油然而生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慨,并由此联想到宋代着名作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的一段话:“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远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巴什涅座探险区因其“险以远”而成为原始风景的天然陈列馆。迭山玉笋亭亭玉立,通天柱挺拔雄伟,莲花台鬼斧神工,青龙峡横空出世。这一处如猛虎下山,那一处如醒狮长哮。另外还有金钟石、月亮山、双乳峰、高僧坐禅、美猴出世、石屏排云、天人合一、骆驼峰、深涧飞瀑、迭山横雪……真是钟灵毓秀、巧夺天工。在这星罗棋布的景致中,最引人深思的还是“太白望月”石,但见一块犹如古代圣贤的巨石独立于千山万岭之中,瞩目远望,仿佛李太白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倾诉着一位天涯游子独立寒秋,在夕阳西下时肠断天涯的思归情怀。
大峪沟森林生态旅游区不仅有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优美景观,更是一座富有多种珍贵植物资源的原始生物园。主要树种有高山耐旱针叶冷杉、云杉、松柏等天然乔木、灌木,药类植物140余种,有羊肚菌、黑木耳等菌类10多种,各种山珍野果满山遍野,俯拾皆是,并生息着20余种国家二、三类保护动物。
安多古刹禅定寺
禅定寺,藏语全称为"噶丹谢周当增达吉琅",意为"兜率论修禅定兴隆洲",亦称卓尼大寺,座落在卓尼县城西北约半公里处的台地上。这里山顶祥云缭绕,山下洮河似玉带缠腰。寺院环望群峰,俯视洮水,真是弘扬佛法的灵光胜地。该寺建成于1295年,当年的萨迦派领袖八思巴看中了这块地方,亲自选址、奠基、命名,并派人主持建造了这座安多藏区古老的改宗格鲁前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名寺,距今已有710年的悠久历史。
历史沿革
晚唐时,吐蕃朗达玛兴苯抑佛,藏区僧人外逃,部分逃至洮河流域继续修行传教。《安多政教史》记载:卓尼山后之叶尔哇寺建于北宋,卓尼宁玛寺(红教寺)也当在其时建成。金末元初,蒙古汗国占领西北后,忽必烈邀请西藏萨迦派法王八思巴去内地讲经传法,途经卓尼时,见此地风景优美,苍松翠柏,山清水秀,遂将原密宗宁玛寺建在现今寺址,命其随员弟子萨迦巴格西喜绕益西在此建筑经堂,广收僧徒,宣扬佛法。喜绕益西经过与宁玛派的斗争,于1295年建成萨迦派卓尼寺。据藏经记载:萨迦法王以一尊稀有蛇心檀木雕刻之释迦站像赠献该寺,作为奠基纪念,世代相传,至今珍藏。
自明永乐中,卓尼番族头领些地蒙朝廷封赐,总领地方政教大权,恩准土司、僧纲世袭。卓尼寺建成后,因土司辖区实行"兄为土司,弟为僧纲,如遇独子,则身兼二职"的管理体制,寺院得到了十九代杨土司的鼎力支持,苦心经营,不断增修,内有佛殿层叠,外有城垣围护,一度曾成为甘青藏区三大佛教寺院之一,雄伟壮观。
明景泰六年至天顺八年(公元1455-1464年),卓尼寺堪布仁钦龙布(第三代土司扎什布之弟)赴藏从师,通达了宗喀巴的显、密两宗教义,返卓尼后讲经说法,弘传格鲁派教义,并将卓尼大寺改宗格鲁派,寺名亦改为“噶丹谢周林”(译为“兜率论修寺”),自任赤哇(主持),制定了严格的寺规。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更寺名为“当增达吉琅”(译为“静旺寺”)。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皇帝召见第十一代土司杨汝松之弟、卓尼大寺主持堪布阿旺赤勒嘉措,封其为大国师,受僧纲爵,并御赐"敕赐禅定寺"的匾额,镌刻于寺门,寺院遂易名,沿用至今。杨汝松土司耗银33631两,刊刻了举世闻名的卓尼版《大藏经》之《甘珠尔》和《丹珠尔》,禅定寺因之名冠藏区,在寺僧众达3100人。
禅定寺到清末时,因数遭兵祸,僧众渐次减少。1927年,三马(马仲英、马廷贤、马尕西顺)相继起事,使辉煌的禅定寺极其珍贵的文物遭到破坏,《大藏经》印版化为灰烬,现仅存版本留世,寺院从此衰落。后虽经第十九代土司兼僧纲杨积庆重建,新建四大经堂及佛殿,但入寺僧人总不及前,仅有僧众400余人。杨积庆遇难后,年仅4岁的杨丹珠继任寺主,民国政府授“辅教普觉禅师丹珠呼图克图”衔号。此后,又续建了天文历算学院、法舞学院及佛塔、佛殿等建筑,直至共和国建立。
“文化大革命”中,寺院被拆毁,僧众被遣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实,禅定寺也被批准开放。自1981年起,陆续修建了大经堂、闻思、密宗续部、时轮三个学院和辩经院、寺门及僧舍等建筑物80多幢,现有僧侣150余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书法大师赵朴初先生为寺门书额“禅定寺”三字砖雕于寺门顶端,引人注目。这座安多藏区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名刹正逐步恢复它昔日的盛况。
卓尼大寺最盛时有僧侣5200余人,改宗格鲁时有僧侣3800多人,占地近百亩,大小建筑170多幢。以大寺为中心,曾统领洮、河、岷、迭、狄、宕地区大小属寺108座之多。寺内原收藏着许多精美的佛像,有数不清的经卷,还有许多珍贵的宗教文物;有密宗祖师之一的纳然巴的骨饰;有龙树菩萨塑造的释迦十二像、卓尼第一世土司的护身佛、印度黑石自生六臂护法,还有赤钦阿子塘哇额骨上自生六字真言的骨饰等30余件。1982年班禅大师视察卓尼时,对这些珍贵文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组织制度
禅定寺寺主为僧纲,总揽全寺宗教教育、行政、司法等项事务。僧纲是明、清政府敕封世袭的,虽不是活佛,但位居禅定寺之首。寺内有策墨林摄政、伊犁呼图克图、玛塘堪布、古雅佛、德哇、嘉当、察道、嘎钦等八大活佛的囊欠。
寺内原设有参尼、居巴、萨里瓦(天文历算)、谦巴(法舞)四大札仓。参尼札仓由阿旺赤勒嘉措创立于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居巴札仓由阿旺赤勒嘉措创立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4年);萨里瓦札仓由阿旺克尊嘉措创立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谦巴札仓由僧纲罗桑丹贝坚参创立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45年)。
禅定寺在僧纲下设三套组织,一是戴哇雄,简称“戴”,为僧官衙门;其下设大小头目,大头目主管寺院本部行政事务,代表寺主办理属寺业务;大头目下设班头2人,负责监察全寺僧人持戒情况;班吏5~10人,负责各地传送通知、传人等杂务。二是坐床喇嘛办事处,简称“喇”,即通常所说的赤哇(法台),管理全寺宗教、法事活动。三是尚署组织为吉哇(总管)办事处,简称“西”,办理寺本部各学院事务。设大管僧1人,负责判理案件和维持寺院秩序;下设17弥那,负责本寺17教区各项事务。
禅定寺自仁钦龙布改宗格鲁派起,共有6任专职堪布。寺院有6位转世活佛,6位获法台地位的高僧。该寺现有属寺71座。
卓尼禅定大寺的寺僧中,曾涌现出过许多佛教名僧,他们中有威震西藏政教界的一至四世西藏摄政王-策墨林活佛,其一、二、三世担任过甘丹赤哇(主持);有担任过甘丹赤哇的波沙哇、谢念扎巴、阿子塘哇·洛桑达吉、肖桑哇·嘉样楚臣达吉等名僧;还涌现出过如智华夏珠、阿旺尼玛、仁钦班觉尔、扎巴嘉措、金巴达吉、更登嘉措、晓来南杰、桑杰贝桑等藏传佛教界的着名学者。他们以卓越超群的学识,在西藏的许多着名寺院中担任过法台和经师,并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论述精辟的宗教、文史着作。
宗教活动
正月祈愿大法会:为期15天。正月14日跳法舞;15日给佛尊敬献酥油花;16日跳法舞,密宗院诵"吉卜尔"经,送"施食",举行镇魔驱邪仪式。
三月春季中期经会:为期15天,各札仓分别举行。
四月发愿大法会:除诵经外,举行密宗答辩考试、晒佛、抬弥勒佛绕寺、密宗院制作彩砂坛城。
五月加持嘛呢经会:为期7天,各札仓举行夏季经会。
六月发愿法会:为期7天,举行财宝佛法舞及晒佛活动。
七月秋季经会:为期1月,密宗院举行大自在佛坛城仪轨。
八月秋季中期经会:为期20天,居巴札仓举行怖畏金刚坛城仪轨。
九月毛兰木法会:由显宗院主持。密宗院举行沐浴开光加持大会。
十月二十五日法会:纪念宗喀巴圆寂日。
十一月冬季经会:集体诵经1月。
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跳法舞、送施食、镇魔驱邪活动。
卓尼杨土司概况
卓尼土司自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始祖些地以功授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至1950年卓尼改为甘肃省直辖卓尼藏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止,曾历经明、清两朝和中华民国,凡土司二十代,历时532年,是甘肃几个藏族土司中延续时间最长,管辖地区较大(包括现卓尼、迭部两县和舟曲、宕昌、临潭等县的部分地区)的土司,管辖人口曾达10余万人,在甘肃省、青藏高原和它的边缘地带,特别是在藏族群众中有较大的影响,并曾对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民族变迁产生过重大影响。
远在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前,卓尼土司远祖噶尔益西达吉被吐蕃王赤热巴巾派到安多地区征收赋税,被当地藏汉群众尊为首领,定居其间,衍传多代。传至卓尼土司始祖些地时,相继征服了迭部十八族,扩大了领地,逐年游牧东迁,始抵达卓尼达高坡(今卓尼县申藏乡旦藏村委会石山大族村北5公里处),继至卓尼。拓殖其间,披荆斩棘,抚慰兼施,消弥祸乱,成为卓尼头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归隶中原,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以功授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这便是卓尼土司的官职起源。
二代土司赞普于景泰元年(1450年)承袭父职,1440年增置陕西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僧纲番僧都纲一员,其三弟仁钦龙布即成为卓尼寺僧纲的开山鼻祖。
三代土司扎西于明天顺年间承袭父职。
四代土司噶吉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承袭父职,兼摄卓尼寺法台,使土司政权在政教合一的制度下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五代土司旺秀承袭年代不详,明正德三年(1508年)赴京朝拜,帝赐姓杨,改名洪,此为卓尼土司有姓之始。
六代土司杨臻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承袭,在任时兴修卓尼城垣,筹划刻印佛教经典。1551年,封世袭指挥佥事,赐印一颗。
七代土司杨葵明于明万历年间承袭,在任期间,上下日扎、善扎、欧化、塔乍、车巴什、大小板子、纳浪、朝勿、禾多、大峪什等地相继归降,成为其管辖地,土司声誉大震。
八代土司杨国龙于明天启年间承袭,主持修建了格萨尔王殿和卓尼寺大经堂,极力宏扬佛法。
九代土司杨朝梁(才旺东主)于清康熙年间承袭,康熙十四年(1675年),因平三藩之乱有功,授洮岷副将并加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三品世职,准袭二次。先后收服了术步、卡加、迭部等二十四个小部落,采取“寓兵于民”的措施,进行户口登记,为了便于统治,依照明代屯军、屯民编制设旗,卓尼四十八旗的基本雏形已经形成。
十代土司杨威(罗桑东主)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承袭,以功授随营游击兼指挥佥事,迫使苯教皈依佛教格鲁派。
十一代土司杨汝松(摩哨贡布)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承袭,娶阿拉善旗达王摩达颜之女香娃为妻,是卓尼土司和蒙古王族联姻之始,土司夫妇和其弟赤列加措在禅定寺创办藏经刻印院,刻印藏文经典多种,同时刻印藏文经典《丹珠尔》、《甘珠尔》等,集刻字、书写、印刷等职工300余人,耗资白银33631两,历时9年全部完成。
十二代土司杨冲霄(嘉样闹布)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承袭。
十三代土司杨昭(索南钦佩)于乾隆六年科中武举,未袭而卒。
十四代土司杨声(丹松次仁)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承袭,历时二十年锲而不舍地刻写,完成了卓尼版《丹珠尔》经版,它是大藏经刻版史上的一次创举,不仅对藏传佛教的传播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对藏文化的继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十五代土司杨宗业(丹增仁钦青嘉)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承袭,后因平河州之乱以功赏三品顶戴花翎,领受兵部号纸。
十六代土司杨宗基(钦嘉久美道吉)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承袭兄职,兼摄禅定寺世袭僧纲。
十七代土司杨元(仁欠丹增青嘉陈勒道吉)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承袭,1846年随青海大臣达洪阿剿黑错(今合作地)变乱,以报捐军饷功,赏三品顶戴;以剿办循化撒拉族之乱功赏二品花翎,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