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为杨丹珠和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大师、贡唐仓·丹贝旺旭活佛、第六世古雅仓·罗桑爱珠嘉措活佛的合影;杨丹珠主持迎请古雅活佛转世灵童法号进入禅定寺;1982年,杨丹珠作为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到日本访问时与日本佛教界人士合影;1993年,杨丹珠参加甘肃省佛学院第三届学员毕业典礼时的照片。
展版七: 为杨丹珠所画的释迦伞尼佛像和妙音仙女像;杨丹珠在菩提树叶上所画的释迦牟尼佛像;1990年,杨丹珠给西藏策墨林·丹增赤列活佛所画的释迦牟尼佛像,由其夫人才让卓玛刺绣;杨丹珠在合作举办个人画展时,州、县有关领导和群众到场祝贺;1983年,杨丹珠和夫人才让卓玛同嘉木样大师在拉萨机场合影;杨丹珠的书画作品等。
卓尼土司历史陈列馆
卓尼土司历史陈列馆与杨积庆烈士纪念馆在同一院内。卓尼曾是一个由世袭土司统治的藏区之一。卓尼土司自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始祖些地以功授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至1949年9月,杨复兴率部队起义,并主动宣布在卓尼废除封建土司制度,卓尼杨土司曾历经明、清两朝和中华民国,凡土司20代,历时532年,是甘肃几个藏族土司中延袭时间最长,管辖地域最广、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土司,曾对当地乃至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卓尼在1950年改为甘肃省直辖卓尼藏族自治区,杨复兴任主任;1953年改称卓尼县。
卓尼杨土司实行寓兵于民的兵备制度和政教合一制度,在历经532载、沿袭20代的土司家庭历史中,有着“兄为土司,弟为僧纲”的历史,若独子则身兼二职,所以专职僧纲仅有六辈,其余均由土司本人兼摄。数百年来,杨土司为卓尼地区的社会稳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历代土司均能审时度势,顺应时代的潮流。特别是十一代土司杨汝松和十四代土司杨声在禅定寺创办的藏经刻印院,开创了私人刻版的先河。他们参照拉萨版、北京版、拿塘版对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进行了准确的校正并编纂刻版,形成了浩繁精美和享有盛名的卓尼版大藏经。卓尼版大藏经印版的刻写是大藏经刻版史上的一次创举,它不仅对佛教的传播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对藏文化的继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国内外文化界、教育界的赞誉并引起国内外藏学界的高度重视。卓尼版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的品位之高,将卓尼和杨土司推上日本、美利坚、英吉利、德意志、列宁格勒等国外东方学或藏学的学术论坛。尤甚者,第十九代土司杨积庆在震惊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转战西南,北上抗日,途经卓尼辖区迭部时,他深明大义,拒不执行国民党阻击红军的指令,且暗中指示当地藏族群众为红军将士抢修栈道,开仓供粮,妥善安置流落红军,使红军顺利通过天险腊子口,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40年代末,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北,第二十代土司杨复兴受其父亲的思想影响,审时度势,于1949年9月11日率部起义,为卓尼地区的社会稳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的人民政权,完成了卓尼各族人民社会政治制度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卓尼有五百多年丰富的土司文化底蕴,卓尼县积极创建“卓尼土司历史陈列馆”,旨在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土司文化,使珍贵的土司文化以物化的形式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土司历史陈列馆肩负着挽救保护、挖掘整理这一优秀的土司文化的神圣职责,也是弘扬土司文化、了解卓尼土司历史,进行旅游观光的一个窗口,以便达到以优秀的文化鼓舞人、教育人的目的,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对青少年一代传承文明,继往开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将为卓尼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卓尼土司历史陈列厅
卓尼土司历史陈列厅由八个展版和两个走廊展版组成:
展版一: 为卓尼杨土司辖区示意图,图中红线代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洮州厅志》所载“厅境并番属总图”和“杨土司所属总图”。
展版二: 为1925年时的卓尼县城全景、卓尼土司世祖及历代土司世袭年表。
展版三: 为藏文书写的“卓尼历代土司世袭谱系”。
展版四:为汉文书写的“卓尼历代土司世袭谱系”。
展版五:为杨土司统治机构系统表。
展版六: 为杨土司组织系统历史沿革一览表。
展版七: 为杨土司组织系统历史沿革一览续表、土司衙门发给杓哇族旗总管的通知。
展版八: 为卓尼禅定寺六位专职僧纲谱系、已出版的卓尼政教史书籍。
左廊展版
展板一: 为藏、汉、英三文前言,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杨积庆烈士纪念馆、卓尼土司历史陈列馆和卓尼民俗馆的创办宗旨、历史意义等。
展板二: 为油画《艰苦长征—过雪山草地》。作者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1935—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褒无垠的若尔盖草原艰难跋涉的场面。画面正中为毛泽东,左为周恩来,右为彭德怀,遥远的天边有一线曙光,喻示革命成功的希望。
展板三: 为油画《深明大义—济粮让道》。此画描绘了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转战西南,北上抗日,途经卓尼杨土司辖区迭部时,杨积庆土司审明大义,拒不执行国民党阻击红军的命令,暗中指派当地藏族群众修复已破坏的达拉沟、尼傲峡绝壁栈道,让红军通过,并开仓供粮奥30万担以上,为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向洮岷胜利进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红军完成战略转移和北上抗日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板四: 为油画《审时度势-和平起义》。此画描绘了1949年9月11日,杨复兴率领其部下和各族群众在卓尼禅定寺宣布和平起义。画面正中为杨复兴司令宣读起义电文,左为禅定寺僧纲杨丹珠,右为解放军代表。和平起义是杨复兴本人和卓尼藏族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变和伟大转折。
右廊展版
三块展板为藏、汉、英三文“卓尼土司历史概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卓尼土司自始祖些地1418年以功授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至1950年卓尼改为甘肃省直辖卓尼藏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杨复兴任主任,并主动宣布在卓尼废除封建土司制度止,曾历经明、清两朝和中华民国,凡土司20代,历时532年,是甘肃几个藏族土司中延袭时间最长、管辖地域最广、人口最多、影响最大,对本地乃至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民族变迁产生过重大影响。
肋巴佛烈士革命纪念亭
位于卓尼县城东南洮河南侧的郭牙山山腰。亭建于1988年,呈仿古六角重檐攒尖顶,两层平台,面积61.8平方米。亭中心置“肋巴佛烈士革命纪念亭”,有长方形碑座。通高3.1米,宽0.85米,厚0.17米。碑额为浮雕二龙戏珠图案,中刻红五角星。碑身正面为汉文,背面为藏文,碑文由原定西专员牙含章撰写。亭后是肋巴佛遗骨墓葬,其造型平面弧顶方形中部隆起,用砖砌成,外抹水泥,高0.91米,宽1.14米,长1.46米。
卡车沟—九天石门景区
从卓尼县城沿洮河逆流西行,约20公里的路程,就到了卓尼的卡车沟口。在此,悬崖上屹立着一棵迎客松,像一位迎客的热情主人,站在路旁的悬崖上,把枝叶当作自己的双手,把纯净的达子河当作圣洁的哈达,迎送着来往的游客。
卡车沟 “卡车”,藏语意为“大城”,沟口的达子多村以沟内的达子河而得名。“达子”是藏语,有“纯净的水”之意,而“多”是“下游”的意思,达子多意为“纯净的水的下游村寨”。
卡车沟为洮迭古道的咽喉要地,沟口、沟内及附近村落中有数处古城遗址。着名的羊坝古城,就在沟口西端的羊坝村,阿本石洞在沟口对面的岩石上,是游人朝礼的圣地。卡车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魏、蜀间的许多战争就是以此作为进退的用兵要道,唐宋时与吐蕃的许多战争也发生在这一地带。进沟口百十米就到了尼干踏,“尼干”是山神名,而“踏”相当于汉语的“滩”,所以,这里也叫山神滩。乡政府及其附近的机关店铺就座落在山神滩。卡车沟人有这样一句谚语:“多阿尼尼干,谱阿尼雅安。”意思是说沟口原有阿尼尼干山神,沟内有雅安山神,这两个山神是原卓尼土司朱札七旗祭祀的主要山神。每年农历五月中旬,七旗下的健儿们身着盛装,云集于此,举行祭山神的插箭仪式:祝愿山神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郭乍沟 进入卡车沟不远,两岸青山相对,处处花艳鸟鸣。这里是花的世界,鸟的天堂,珍稀树种的乐园。省级紫果云杉自然保护区就在左侧的支沟-郭乍沟内,目前封山保护,由专业人员看管守护。
大日卡奇峡 再往前走,就到了着名的大日卡奇峡,此峡谷深40余米,宽10余米,长1000余米,虽名不见史册,却别有特色。峡谷两侧,石壁陡峭,卡车河浪花翻涌,穿峡而过,宛如白龙腾跃;而平处碧水荡漾,漩涡回环,给人以深不可测的感觉,东侧杂树丛生,古柏掩映。纵使炎夏,这里也觉凉风习习,置身峡谷,自会产生世外桃源之感。
大日卡奇峡临近卓尼、临潭两县县城,是理想的旅游度假休闲地。其峡口有谷地、水磨及弧形渠址、一级草坪台、二级草坪台和三级草坪台,共五个梯级台地组成,海拔2700多米。各层间相互错叠,其中二级草坪台与公路相平;三个草坪台和谷地、水磨及弧形渠址交错,俨然构成了一幅绿水濡染的水彩画,使人倍感亲切。四周峥嵘的群峰和挺拔苍翠的古柏流溢着神秘的氛围和诗一样的意境,恰似人间仙境。
知知寺 再往前走,便到了四周古柏掩映着的藏传佛教寺院-知知寺。“知知”,藏语为“感恩”之意。1253年,西藏萨迦派法王萨班与其侄儿八思巴应元世祖忽必烈之邀,一行前往凉州会谈而途经此地时,当地民众正饱受兵灾之苦。八思巴目睹战乱给民众带来的灾难,顿生怜悯之情,倡导创建寺院。自此以后,人们为纪念八思巴大师,感激八思巴大师之恩,将寺起名“知知寺”。
嘛呢经轮 上卡车村有典型的藏族村寨,也是卡车沟最深的一个村落。村口有嘛呢经房。除了民间红教徒为卓尼杨土司诵经祈祷的嘛呢寺之外,还有六个大小不等的水打嘛呢经轮和嘛呢塔。除了单轮水打外,还有双轮水打,全部由水力推动,不需人工费力,既使到了冬天,也有人无偿义务看护这些嘛呢,所以这些嘛呢经轮一年四季,昼夜不息地在转动着。
参观完这些嘛呢经轮后,有一座简易的木桥,桥头有一处高约五米的崖头,崖顶上又是一个嘛呢塔,这是上卡车村人祭祀九龙泉溶洞的经堂。经堂下边不远处,有一处不大的草滩,是卡车村人举行一年一度的香浪节的主会场。
顺着卓电公路沿卡车河继续逆流而上,卡车河清澈的激流,冲刷着河底的石子,发出轻微的哗哗声;河岸柳林夹杂,浓荫婆娑,长满沙棘的山岩为飞禽走兽的栖息地和乐园。
三岔口 前行约6公里的路程,就到了三河交汇点,藏语叫“松道”,意思是“三岔口”。此地平坦开阔,山、水、林草,美景各有其妙。卓电公路由此进入左侧的支沟,顺着没有公路的大沟,沿途约15公里全部是牧场,海拔在3000米以上。到此,回首眺望,身后墨绿的森林和妖艳的野花,给这些迷人的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在这深山草地中只有牛和羊,周边林涛呼啸,百鸟啁啾,花蝶起舞,溪流淙淙,保持着大自然永恒的原始魅力。
九天石门 石门石林是卡车沟的又一美景。由远及近,石门便慢慢移开,依次曲曲折折显露出七道石门来。行进在头道和第七道石门之间,石门时宽时窄,时开时合,最窄处要擦身低头过门,最宽处也不足两、三米。在此仰望天空,悬崖或压顶而来,或直刺云天,视线在石门的开合中前移,走过一道门、二道门至七道门后,山谷逐渐开阔起来,山间林子也逐渐稀疏,映入眼帘的是石林景观,好象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画面再现,这边是唐僧在打坐,那边是猴王在望月……,层层叠叠的石林景观将《西游记》尽演了一番。从七道石门再行进五、六公里,便到了“九天门”脚下。九天门是光盖山的主峰,也是卡车沟最高最险的石门,因其高入云宵,如上九重天,故而得名。“九天门”由两面拔地千尺的石崖对峙而成,恰以一座山峰被劈为两半,直插云宵,好像是烈日下铁骨铮铮、威武不屈的将士。山上时有倾盆大雨,满山便是哗哗的溪流,倾刻间便阳光明媚,云雾在山腰缭绕着,茫茫云海在石门周围石林诸峰中环绕,奇幻异常。
九龙泉溶洞 距九天门对面1公里处的第八道天门顶部的小山包,是卡车村村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祭祀阿尼雅安山神的插箭地,神奇的九龙泉溶洞就在“山神”地右侧的石峰顶端。传说公元七世纪,卡车沟一带妖魔鬼怪横行,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镇魔降妖,
|